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念奴娇·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

朱熹 朱熹〔宋代〕

临风一笑,问群芳谁是,真香纯白。独立无朋,算只有、姑射山头仙客。绝艳谁怜,真心自保,邈与尘缘隔。天然殊胜,不关风露冰雪。
应笑俗李粗桃,无言翻引得,狂蜂轻蝶。争似黄昏闲弄影,清浅一溪霜月。画角吹残,瑶台梦断,直下成休歇。绿阴青子,莫教容易披折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迎风笑问:百花群芳当中谁最纯香洁白?是无与伦比的、深处与尘世隔绝的姑射山上的仙客,那就是独立无朋的梅花,在寒风冷露、冰天雪地的严酷环境中,傲然怒放,真心自保,以令人怜爱的绝艳美丽身姿展示出天然殊胜的景观。
“俗李粗桃”没有别的本事,只会招引“狂蜂轻蝶”,卖弄风情。桃李怎能比得上黄昏时梅花如霜月溪水一般高洁澄澈呢? 画角声残,瑶台梦已断,梅花也有零落的时候,但愿它青青的果子好好生长,不要夭折。

注释
群芳:各种艳丽、芳香的花草。
姑射山头仙客:指神仙,用以喻梅花,言其清高绝世。
殊胜:指特别的胜境。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赏析

  梅花最根本的特点是生命力极旺盛,适应性很强,耐寒抗冷,傲雪争春,先于百花而开,古人曾有“十月先开岭上梅”之句。梅花的这种个性,象征着我们民族坚毅刚强的民族精神,因此它在群芳谱中被推为第一,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。朱熹的这首《念奴娇》词,正是赞颂梅花的。

  “临风一笑,问群芳谁是,真香纯白”,词一起首就化用“一笑千金”或“千金买笑”的典故,写出梅花临风怒放好象是美女巧笑一样妩媚动人,同时也点出群芳不具而梅花独有的特殊风韵——“真香纯白”,表明它抱负高远,纯正洁白、香而不腻、朴实无华的个性。“独立无朋,算只有、姑射山头仙客”两句,写出梅花虽然率先开放,孤芳自赏,却不免孤单,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朱熹

朱熹

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逆翁。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汉族,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 1401篇诗文  236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伤春

陈与义 陈与义〔宋代〕

庙堂无策可平戎,坐使甘泉照夕烽。
初怪上都闻战马,岂知穷海看飞龙。
孤臣霜发三千丈,每岁烟花一万重。
稍喜长沙向延阁,疲兵敢犯犬羊锋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六国论

苏洵 苏洵〔宋代〕

  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或曰: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曰:不赂者以赂者丧。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故曰:弊在赂秦也。

  秦以攻取之外,小则获邑,大则得城。较秦之所得,与战胜而得者,其实百倍;诸侯之所亡,与战败而亡者,其实亦百倍。则秦之所大欲,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战矣。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予人,如弃草芥。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后得一夕安寝。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无厌,奉之弥繁,侵之愈急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。至于颠覆,理固宜然。古人云:“以地事秦,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”此言得之。

  齐人未尝赂秦,终继五国迁灭,何哉?与嬴而不助五国也。五国既丧,齐亦不免矣。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,能守其土,义不赂秦。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,斯用兵之效也。至丹以荆卿为计,始速祸焉。赵尝五战于秦,二败而三胜。后秦击赵者再,李牧连却之。洎牧以谗诛,邯郸为郡,惜其用武而不终也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,可谓智力孤危,战败而亡,诚不得已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,齐人勿附于秦,刺客不行,良将犹在,则胜负之数,存亡之理,当与秦相较,或未易量。

  呜呼!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,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,并力西向,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。悲夫!有如此之势,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趋于亡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!

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,其势弱于秦,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。苟以天下之大,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国下矣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虞美人·寄公度

舒亶 舒亶〔宋代〕

芙蓉落尽天涵水,日暮沧波起。背飞双燕贴云寒,独向小楼东畔、倚阑看。
浮生只合尊前老,雪满长安道。故人早晚上高台,赠我江南春色、一枝梅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