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诗·其八
陶渊明〔魏晋〕
代耕本非望,所业在田桑。
躬亲未曾替,寒馁常糟糠。
岂期过满腹,但愿饱粳粮。
御冬足大布,粗絺已应阳。
正尔不能得,哀哉亦可伤!
人皆尽获宜,拙生失其方。
理也可奈何!且为陶一觞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做官时食俸并不是我的意愿,耕作植桑才是我的本行。
我亲自耕种未曾停止,仍常常饥寒交迫只能吃粗劣食物。
哪里敢奢望能够吃饱,只希望米粮能解决温饱。
有粗布抵御冬天的饥寒,有葛布遮挡夏日骄阳。
正是这些也很难得到,实在时令人心哀伤。
他人皆已得其所,我太笨拙没有什么好的办法。
天理不通无可奈何,只能举杯痛饮忘掉忧愁。
注释
代耕:旧时官吏不耕而食,因称为官食禄为代耕。
躬亲:指亲自;亲身从事。
糟糠: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、米糠等粗劣食物。
岂:哪里。
但愿:
创作背景
这组诗共十二首,前八首“辞气一贯”,当作于同一年内,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(418),陶渊明五十四岁时;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(401),陶渊明三十七岁时。此诗为组诗第八首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陈庆元等 编选·陶渊明集·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4
简析
《杂诗·其八》是一首五言古诗,此诗较为详细第描绘了诗人自己躬耕不辍的过程,但却仍然不得温饱,常常饥寒交迫,只能依靠糟糠、粗布充饥、御寒,勉强度日。他承认任何人可以以适当的方法来谋生,又深感自己拙于生计,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。顾念自身如此勤苦,而“人皆尽获宜”,于理实在不通。“理也可奈何,且为陶一觞”,无可奈何,只有借酒浇愁,抚慰内心的愤愤不平。这首诗于怨中有坦然,坦然中又有怨语,表现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。
陶渊明
陶渊明(约365~427年),名潜,字元亮,别号五柳先生,私谥靖节,世称靖节先生,一说寻阳郡柴桑县(今江西九江)人,另一说江西宜丰人,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被誉为“隐逸诗人之宗”“田园诗派之鼻祖”。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。曾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,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,有《陶渊明集》。 137篇诗文 1327条名句
桃花源诗
陶渊明〔魏晋〕
嬴氏乱天纪,贤者避其世。
黄绮之商山,伊人亦云逝。
往迹浸复湮,来径遂芜废。
相命肆农耕,日入从所憩。
桑竹垂余荫,菽稷随时艺;
春蚕收长丝,秋熟靡王税。
荒路暧交通,鸡犬互鸣吠。
俎豆犹古法,衣裳无新制。
童孺纵行歌,班白欢游诣。(班白 一作:斑白)
草荣识节和,木衰知风厉。
虽无纪历志,四时自成岁。
怡然有余乐,于何劳智慧?
奇踪隐五百,一朝敞神界。
淳薄既异源,旋复还幽蔽。
借问游方士,焉测尘嚣外。
愿言蹑清风,高举寻吾契。
诸葛亮空城计
《三国志》〔魏晋〕
亮屯于阳平,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,亮唯留万人守城。晋宣帝率二十万人拒亮,而与延军错道,径至前,当亮六十里所,侦候白宣帝,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。亮亦知宣帝垂至,已与相逼。欲前赴延军,相去又远,回迹反追,势不相及。将士失色,莫知计出。亮意气自若,敕军中皆卧旗息鼓,不得妄出庵幔;又令大开四城门,扫地却洒。宣帝常谓亮持重,而猥见势弱,疑其有伏兵,于是引军北趣山。明日食时,亮谓参佐抚手大笑曰:“司马懿必谓吾怯,将有强伏,循山走矣。”候逻还白,如亮所言。宣帝后知,深以为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