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蘩
诗经·国风·召南〔先秦〕
于以采蘩?于沼于沚。于以用之?公侯之事。
于以采蘩?于涧之中。于以用之?公侯之宫。
被之僮僮,夙夜在公。被之祁祁,薄言还归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在何处采白蒿?在沼泽旁边的沙洲上。采来白蒿做何用?公侯之家祭祀用。
在何处采白蒿?在山间流淌的小沟中。采来白蒿做何用?公侯宫里祭祀用。
差来专为采白蒿,没日没夜为公侯。差来采白蒿人数多,完事就回家去。
注释
于以:问词,在何处。一说语助。
蘩(fán):白蒿。生彼泽中,叶似嫩艾,茎或赤或白,根茎可食,古代常用来祭祀。
沼:沼泽。沚(zhǐ):《说文》:“小渚曰沚。”这里用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之意。
事:此指祭祀。
赏析
此诗主人公采蘩者的身份,历来有很多说法。《毛诗序》曰:“采蘩,夫人不失职也。夫人可以奉祭祀,则不失职矣。”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,说的是尽职“奉祭祀”之事。朱熹《诗集传》则曰:“南国被文王之化,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,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。”定主人公为“家人”,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。不过以为那辛勤“采蘩”、“夙夜在公”的还是“诸侯夫人”,于诗意未免仍有隔膜。
诚然,古代贵族夫人也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,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、洗煮等劳作。《周礼·春官宗伯》称:“世妇,掌女宫之宿戒,及祭祀,比其具。”贾公彦疏谓“女宫”乃指有罪“从坐”、“没入县官”而供“役使”之女,
创作背景
关于《召南·采蘩》的背景,古代学者有两种说法:一说为祭祀而作,一说为养蚕而作。其主人公采蘩者的身份,历来也有很多说法。《毛诗序》曰:“采蘩,夫人不失职也。夫人可以奉祭祀,则不失职矣。”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,说的是尽职“奉祭祀”之事。朱熹《诗集传》则曰:“南国被文王之化,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,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。”定主人公为“家人”,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。不过以为那辛勤“采蘩”“夙夜在公”的还是“诸侯夫人”,于诗意未免仍有隔膜。虽然古代贵族夫人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,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、洗煮等劳作。《周礼·春官宗伯》称:“世妇,掌女宫之宿戒,及祭祀,比其具。”贾公彦疏谓“女宫”
简析
《召南·采蘩》是《诗经》中的一首诗,为一首反映人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,主要叙写为了采办祭祀所需的用来燎烧的蒿草,诗人大费周章地去寻找和采办的经过和完成祭祀过程的辛劳。全诗三章,每章四句,重章叠句,其主要特色在于前两章以一问一答出之,明显地受了原始民歌的影响;末章写其仪容,用“僮僮”“祁祁”,言语虽简,而采蘩者之仪态神情毕现。
击鼓
诗经·国风·邶风〔先秦〕
击鼓其镗,踊跃用兵。土国城漕,我独南行。
从孙子仲,平陈与宋。不我以归,忧心有忡。
爰居爰处?爰丧其马?于以求之?于林之下。
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。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
于嗟阔兮,不我活兮。于嗟洵兮,不我信兮。
启得《九辩》与《九歌》
佚名〔先秦〕
西南海之外,赤水之南,流沙之西,有人珥两青蛇,乘两龙,名曰夏后开。开上三嫔于天,得《九辩》与《九歌》以下。此天穆之野,高二千仞,开焉得始歌《九招》。《山海经·大荒经》
启《九辩》与《九歌》兮,夏康娱以自纵。不顾难以图后兮,五子用失乎家衖。《楚辞》
启乃淫溢康乐,野于饮食,将将铭,苋磬以力。湛浊于酒,渝食于野,万舞翼翼,章闻于天,天用弗式。《墨子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