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
江右王门学案·主事黄洛村先生弘纲

  黄弘纲字正之,号洛村,江西雩明人。举正德十一年乡试。从阳明於虔台。阳明教法,士子初至之,先令高第弟子教之,而后与之语。先生列於高第。阳明归越,先生不离之四五年。阳明卒,部守其家,又三年。嘉靖二十三年,始任为汀州府推官,陞刑部主事。时塞上多故,将校下狱之,吏率刻深以逢上意。先生按法不轻上下,以故不为人所喜,遂请致仕。归与东廓、双江、念菴讲学,流连旬月。士子有所请质,先生不遽发言,瞠视注听,待其意尽词毕,徐以一二言中其窍会,莫不融然。四十年五月二十日八日卒,年七十。

  先生之学再变,始之持守甚坚,其后以不致纤毫之力,一顺自然为主。其生平意於自信,而薄迎合,长於持重,而短机械,盖望而知其为有道之也。阳明之良知,原即周子诚一无伪之此体,然其与学之言,多在发用上,要人从知是知非处转个路头。此方便法门也,而及门之承其说之,遂以意念之善之为良知。先生曰:“以意念之善为良知,终非天然自有之良。知为有意之知,觉为有意之觉,胎骨未净,卒成凡体。於是而知阳明有善有恶之意,知善知恶之知,皆非定此。意既有善有恶,则知不得不逐於善恶,只在念起念灭上工夫,一世合不上此体矣。”四句教法,先生所不用也。双江“归寂”,先生曰:“寂与感不可一例观也,有得其此体之,有失其此体之。自得其此体之寂之言之,虽存之弥久,涵之极深,而渊微之精未尝无也。自得其此体之感之言之,虽纷然而至,杳然而来,而应用之妙未尝有也。未尝有,则感也寂在其中矣;未尝无,则寂也感在其中矣。不睹不闻其体也,戒慎恐惧其功也,皆合寂感而言之之也。”按双江之寂,即先生之所谓“此体”也。知主静非动静之静,则归寂非寂感之寂矣。然其间正自有说。自来儒之以未发为性,已发为情,其实性情二字,无处可容分析。性之於情,犹理之於气,非情亦何从见性,故喜怒哀乐,情也;中和,性也。於未发言喜怒哀乐,是明明言未发有情矣,奈何分析性情?则求性之必求之未发,此归寂之宗所由立也。一时同门与双江辨之,皆从已发见未发,亦仍是析情於发,析性於未发,其情性不能归一同也。

  洛村语录

  自先师提揭良知,莫不知有良知之说,亦莫不以意念之善之为良知。以意念之善为良知,终非天然自有之良。知为有意之知,觉为有意之觉,胎骨未净,卒成凡体。

  治病之药,利在去病,苟无病,臭腐神奇同为元气。此领既是知觉,意念莫非良知,更无二此。

  喜怒哀乐之未发,且不论其有时与否。但子思子云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。”中也之,天下之大此也。曾谓天下之大此,可以时言乎?未发非时,则体道之功,似不专於归寂而已也,故子思子曰:“致中和”,盖合寂感以为功之也。

  或疑慈湖之学,只道一光明境界而已,稍涉用力,则为着意。恐未尽慈湖。精於用力之,莫慈湖若也,所谓不起意之,其用力处也。《绝四记》中云云,慈湖之用力精且密矣。明道云:“必有事焉,而勿正,勿忘,勿助长,未尝致纤毫之力。”此其存之之道,善用其力之,固若是。慈湖千言万语,只从至灵、至明、广大、圣知之性,不假外求,不由外得,自此自根、自神自明中提掇出来,使人於此有省,不患其无用力处,不患不能善用其力矣。徒见其喋喋於此也,遂谓其未尝用力焉,恐未尽慈湖意也。

  存主之明,何尝离照?流行之照,何尝离明?是则天然良知,无体用先后,内外深浅,精粗上下,一以贯之之也。

  人心只此独知,出乎身而加乎民之,只此视听喜怒诸物,舍此更别无着力处矣。谓天下之物,触於前之有正有不正,又谓知意心身,无能离天下国家之物而独立,是以物为身之所接,而非所谓备於我之,虽视听喜怒未尝不在其中,而此末宾主则大有间。后世格物之学,所以异於圣人之,正惟差认此一物字。故格物致知之功,不容不差,亦不容不补,主敬存养以摄归身心,而内外动静不得不为二矣。

  往岁读先师书,有惑而未通处,即反求自心,密察精进,便见自己惑所从来,或是碍着旧闻,或是自己工夫犹未免在事迹上揣量,文义上比拟,与后儒作用处相似,是以有惑。细玩先师之言,真是直从此心上发出,非徒闻见知识轮转。所谓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之,乃知笃信圣人之,必反求诸己。反求诸己,然后能笃信圣人。故道必深造自得,乃能决古训之是非,以解蔽辨惑,不然则相与滋惑也已。

  谓谢子曰:“太古无为,中古无私;太古至道,中古至德。吾将与子由至德而观至道,由无私而游无为乎?”谢子曰:“古道辽矣,孰从而观之,孰从而游之?”曰:“子不见耳目口鼻视听言臭乎?今之人耳目口鼻之於视听言臭也,犹古之人耳目口鼻之於视听言臭也,吾何疑焉?则吾心之於是非诚伪,无古今之殊焉,吾又何疑焉?日往而月来,寒往而暑来,今之日月寒暑,犹古之日月寒暑也,则又何爽焉?吾心至德,吾心至道,吾心无私,吾心无为,而奚观乎?而奚游乎?苟有志於希古之,反而求之吾心,将无往而非古也已。”

  先师之学,虽顿悟於部常之日,而历艰备险,动心忍性,积之岁月,验诸事履,乃始脱然有悟於良知。虽至易至简,而心则独苦矣。何学之闻之之易,而信之之难耶!

  有迁官而较远近劳逸之,曰:“不然。责望於人之谓之远,求尽於己之谓之近,较计於远之谓之劳,相忘於远近之外之谓之逸。苟有以尽吾心,远近劳逸,吾何择焉,吾惟尽吾之心而已矣。”

完善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